临死前的严监生首页  个人简介  教学设计  教学资源  教学评析  教学反思  学生作品

教材分析

   《临死前的严监生》选自《儒林外史》第五、六回,节选的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,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,直到赵氏挑掉一茎,才一命呜呼的故事,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。然而,回应到整篇小说中,把严监生的形象等同于“吝啬鬼”是有失偏颇的,因为他因为自己的胆小怕事,在自己的夫人王氏、兄弟严贡生,尤其是两个舅爷身上,却没有少花银子。诚然,成功的小说家创作人物时肯定不能是扁平、单一的,毕竟任何一个真正的人都是充满矛盾的丰富的个体。

   发现这点,我觉得不失为进行《临死前的严监生》教学极好的切入点,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批判阅读并最终引起强烈的整本书的阅读兴趣。课堂上,我就引导学生粗读文本后便开始拓展阅读。把原著中关于严监生财富的材料“钱过北斗、米烂成仓、奴仆成群、牛马成行”呈现出来,让学生对比课文发现他的吝啬、守财。接着又出示原著中他为“躲避兄弟的官司、妻子丧事、打发舅爷”大把花钱的材料。最后质疑:“到底这严监生是不是吝啬鬼呢?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到《儒林外史》一书中寻找答案。我想当然地觉得这样既形成对文本的一个批判性阅读,也能纵深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。然而课堂事实是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停留在这些材料的粗浅感受,沉浸在惊讶、炫目之中……他们并没有读懂课文(古白话文)语言,也没有形成强烈的人物感知。他们刚从文本中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(也有说节约),可老师又否定了他们的感受,引导他们产生新的看法。然而这些看法想法的形成又是不稳定、不全面的,完全是老师步步为营、强势引导下的产物,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后反而对严监生这个人物产生了混乱,课堂也毫无所得